救助工作,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希望,一头系着党和政府的牵挂。安康市救助管理站始终秉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用爱心与专业为生活无着者搭起“临时的家”,让每一个临时遇困人员停靠有所、归依有处。
24小时响应,守护在您身边
“这儿就是您暂时的家,有什么需要尽管说。”8月4日深夜,救助管理站内暖意融融。值班人员一边轻声安慰刚从瀛湖路接回的老人,一边递上温水、整理床铺。
那晚,巡逻队员在城西客运站附近发现一位蜷缩在角落的老人。见他反应迟缓、精神恍惚,将其接回站里。一碗热粥、几碟小菜、干净的睡衣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老人眼眶湿润,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找到了久违的安宁。
这样的夜间救助已成为常态。市救助站实行24小时接待,依托“站内+站外”联动机制,与公安、城管等多部门协同开展街面巡查,确保临时遇困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街面巡查359次,出动工作人员899人次。
长效帮扶,为无名者找到归宿
“看到他在福利院过得挺好,我们比什么都开心。”说起党某的安置,工作人员脸上写满了欣慰。今年初夏,恒口示范区大同派出所民警在辖区内发现一名智力障碍且无法言语的老人,随即护送至救助站。因无法核实身份,救助一时陷入困局。
救助站迅速启动协同寻亲机制,一方面借助公安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技术精准排查,另一方面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告广泛征集线索。三个多月努力未果后,为彻底保障老人生活,市救助站多方协调,依法为其办理落户,最终安置于安康市社会福利院,真正为他找到了一个永久的归处。如今党某衣着干净,常与其他老人一起在院中散步乘凉,脸上尽是安稳与满足。
暖心相伴,于细微处践行担当
对每一位求助者,救助站都给予家人般的温暖与关怀。当34岁高度近视的广东籍青年李某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救助站,工作人员并未急于办理手续,拉把椅子让他坐下,柔声安抚:“天太热了,先坐下歇会儿,有啥事慢慢说,放心我们会尽力帮你的。”察觉他视力不好,递上应急眼镜,还特意给他安排明亮的房间,细致入微。
近年来,市救助站持续完善“基本保障+个性服务+心理疏导”机制,除提供衣食住行、医疗救助等服务外,更加注重受助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差异化需求。面向老人、残障人士、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个性化照料,为牙口不便的老人准备软烂餐食,夏季提供消暑饮食,像亲人般耐心倾听心声等,为每一位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有温度、个性化的帮助。今年以来,市救助站已救助临时遇困人员1849人次,含未成年人43人次,危重及精神障碍患者40人次,安全护送返乡81人次。
在这里,“您放心”不只是一句安慰,而是工作人员用行动写下的责任与担当;“家人般”也不仅是口号,更成为可触可感的温暖现实。正是这一次次及时援手、一个个细微举动,温暖着每一段无助的旅程,让每一个临时遇困人员都有“家”可依。